随着特朗普政府重启"对等关税"政策,台湾地区在这场全球贸易博弈中的处境日益微妙。据台湾风传媒披露,台美双方虽已启动关税谈判,但美方披露的首批重点谈判对象未列台湾,引发岛内政治经济界的激烈争议。
台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4月16日宣称,双方谈判已在项目内容和具体条款上取得进展,并已就美方关切做出正式回应。然而《华尔街日报》同日曝出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将英、澳、日、韩、印度列为优先谈判对象,使得台湾当局的积极表态陷入尴尬境地。
这种外交落差在岛内掀起政治风暴。经济部门负责人郭智辉试图以"超前谈判"化解质疑,称4月11日的视频会议已先于首批五国展开磋商。但在野党立法委员赖士葆尖锐指出,当前谈判仍停留在程序性磋商阶段,犹如司法程序的"准备庭"而未达实质性的"辩论庭"。国民党籍立委张启楷更直指当局错判形势,此前股市的短暂繁荣不过是镜花水月。
台湾《中国时报》发出双重警示:一方面揭露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展现的实用主义本质,另一方面痛陈民进党当局战略失衡带来的经济风险。该报社论犀利指出,当局在主动配合美国"抗中"战略的同时,却对大陆可能终止ECFA及实施关税反制的风险视若无睹。数据显示,大陆市场仍占台湾出口总额的35.2%,ECFA框架下的关税优惠每年为台企节省超65亿美元。
值得关注的是,台行政机构负责人赖清德将关税压力美化为"强身健体"的论调,与工商界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。半导体产业协会秘书长王崇礼警告,若大陆采取对等措施,台湾ICT产业将面临12-18%的额外成本压力。这种政治话语与经济现实的割裂,暴露出当局在战略选择上的深层矛盾。
分析人士指出,台湾地区正陷入地缘经济学的"双重依赖"困局:既无法突破对美技术依赖,又难以摆脱对陆市场依赖。台经济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,美台贸易逆差中约43%实际源自大陆供应链,这种三角贸易结构使台湾在关税博弈中的斡旋空间愈发逼仄。
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要求半导体产业链重组,而大陆酝酿ECFA终止程序之际,台湾产业界的焦虑指数持续攀升。台积电等龙头企业虽表态将配合客户调整产能布局,但据内部人士透露,分散供应链带来的成本增幅可能蚕食15%以上的年度利润。这场关税风暴不仅考验着台湾当局的政治智慧,更将深刻重塑两岸经贸关系的未来格局。